数字藏品的热度伴随着争议前行。

双十一在即,大厂们的「数字藏品」同样出尽风头。

2021 年上半年以来,NFT 的热火从海外社区一路延展至各个领域,在数字艺术品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。

NFT (Non Fungible Token)通常被译作「非同质化代币」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 NFT 具有独一无二、不可拆分、无法造假等性质,被称为数字资产真实性与所有权的证明。但客观地看,由于不同地区相关法律、监管有所不同,NFT 在国内大厂的布局中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,从而展示出了不一样的属性。

近段时间,支付宝小程序蚂蚁链、腾讯旗下「幻核」等大厂 NFT 相关产品平台上,先后修改了对这类产品的称呼,目前多以「数字藏品」或「数字资产权益证明」等用词展示。

这样的背景下,互联网大厂们一边公开表示反对一切形式的数字藏品炒作。但另一边,能够观察到的是,有商家在双十一购物热潮中直播上架「数字藏品」。

大厂 NFT 更名「数字藏品」

2021 年上半年,国内大厂先后试水 NFT,阿里、腾讯、字节、京东都对于这个概念展示出极大兴趣。

早在 6 月份,支付宝小程序「蚂蚁链粉丝粒」较早地推出了「NFT 付款码皮肤」,这种以敦煌飞天为主题限量发售的 NFT 快速受到了国内市场的广泛关注。该款 NFT 付款码皮肤仅用于支付宝付款码换肤,不允许用于其它商业用途。发售时,蚂蚁链同时强调了 NFT 与「虚拟币」的差别。

当时,在技术采用上,蚂蚁链表示,NFT 是解决数字艺术品确权的一种有效和可靠的技术手段,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分拆性,不具有等价交换物的特征,和比特币等虚拟币有着本质区别。

随后,互联网大厂相继加入进来。蚂蚁链连续发售了十几款付款码皮肤和数字收藏品的数字藏品产品,均受到市场的欢迎;腾讯旗下 PCG 事业群推出数字藏品交易平台「幻核」App,该平台上线的「十三邀」、「万华镜数字民族图鉴」等数字艺术收藏品也出现了上线即售罄的现象。

这些产品与同期海外区块链领域 NFT 概念的走红息息相关。

在海外区块链原生市场中,NFT 相对于同质化代币(Fungible Token,如 BTC、ETH 等)而言,NFT 代币具有独特性、唯一性、不可分割性,代表购买数字资产的数字所有权证明,可在区块链上储存和记录独特的信息,并安全、有限、可验证的转让资产的所有权。

理论上讲,NFT 购买者对其持有的 NFT 享有所有权、处分权及收益权。在海外 NFT 市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情况下,大多数海外主流 NFT 交易平台中,NFT 的持有人能够将 NFT 提到个人钱包、进行转移、进行二次交易等行为,目前流动性向好。这种方式也体现了外海区块链行业主张的「 所有权经济」概念的体现。

但在国内大厂主流数字藏品类平台及产品中,很多产品已经公示,持有人对数字藏品本身不享有所有权,不支持玩家间的转让、交易,持有人享有的是某一些权益,类似于数字藏品对应的数字艺术品「副本」的所有权。除此之外,持有人享有的权利往往并不完整,在数字藏品的交易与流通性不强,但市场上仍存在一些流转场景。在二手交易市场平台上,仍有高价数字藏品的身影。

以蚂蚁链公告为例:数字作品的版权由发行方或原作创作者拥有,除另行取得版权拥有者书面同意外不得将 NFT 数字作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公告最后表示,转赠 NFT 数字作品需要满足至少持有该作品 180 天,与受赠人是支付宝好友关系,与受赠人均年满 14 周岁,均通过支付宝实名认证,通过支付宝等风控审核流程等。

此外,国内大部分的数字藏品一经兑换,不支持退换。

(腾讯幻核:数字藏品不能转让)